人類未來最終文明——碳基文明
日前,“世界數字友好大會暨中國能源周”數字友好與碳基文明全球科學家大會在北京凱賓斯基飯店舉行。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專業委員會主任楊勇,中國富碳農業首席科學家、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碳中和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會長、農業農村部農業信息化標準化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袁東來教授分別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專業委員會主任楊勇做了題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哲學思想為統領,推動構建數字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演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是站在歷史和哲學高度對“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給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哲學思想意味著開放、包容、普惠、無歧視,這與互聯網發明者克萊因羅克所言互聯網文化是合乎倫理、開放、可信、自由、共享的理念殊途同歸。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全球價值觀的道義大勢,在數字經濟“換道超車”的全新態勢下,更需要我們團結起來、乘勢而上、順勢而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新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建設順應時勢的話語體系。以“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哲學思想為“根”和“魂”,構建數字友好公理系統,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贏的方向發展,優化全球治理秩序結構,觀照人類共同價值追求。“數字友好公理系統”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新內涵,是一種人與數字化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和數字文明趨勢,其核心內涵是以人為本的人類生產生活和以數據驅動的數字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并遵循科學實證不斷進化和改善,最終實現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狀態。“數字友好公理系統”是由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專業委員會全球首倡,并創辦“世界數字友好大會”、倡議發起“世界數字友好日”、深入開展數字友好城市、數字友好園區、數字友好鄉村等相關課題研究。楊勇認為“數字友好公理系統”的提出,除了對于人類社會當今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基于對數字世界發展經驗、邏輯和預期的梳理、總結與科學實證,擬通過建立最廣泛共識和協議的方式,將全球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優勢的人民團結起來,差異化、有步驟、分階段,在不同地區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更高水平的巴黎氣候大會目標。中國加入RCEP,申請加入CPTPP及DEPA等,目標都是建立更加高水平的開放性經濟。我們要深入把握WTO改革、RCEP、CPTPP、DEPA的高水平、前瞻化發展的實質內核,構建數字友好公理系統,在實踐中加強復合式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健康網絡內容生態建設,創新文化表達、增進廣泛認同、更新國際交往規則,優化全球治理秩序。楊勇在演講中還談到今日之中國對國際經濟的貢獻比重日益加大,中國也成為了多數國家的國際環境本身,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我們期望在核心技術、基礎設施、數字技術同實體經濟相融合、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穩步發展、完善數字經濟證券規則、產權規則、數據治理和促進競爭等方面,進一步形成合力,與世界各界一道,構建尊重規則、開放市場、共商共贏、同舟共濟、積極有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轉型的機遇與挑戰,需要強大的公理系統保障,方可長出參天大樹,“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楊勇代表世界數字友好大會暨中國能源周組委會向全球科學家發出邀請,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更加快速地提高國際社會對數字友好問題的關注度,彌合數字鴻溝,消除數字貧困,防治數字壟斷,建立數字友好全球共識,為共建數字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新路徑和發現新方法。
中國富碳農業首席科學家、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碳中和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會長、農業農村部農業信息化標準化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袁東來教授在會上發表了題為“碳的循環能否成功是檢驗碳中和的重要標準”的演講。袁東來教授長期從事研究國家生態戰略安全評價體系、碳基文明、“兩山”理論、生態資本論、碳中和、富碳農業、農耕文化、生態文明等領域的系統方法論。他強調,我國早在2020年9月就已向世界宣告了“力爭10年內實現碳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碳”熱度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如何通過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搶跑經濟發展新賽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在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面對著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沖突,必然需要相應的理念指導實踐。“兩山理論”的誕生,旨在塑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強調順應自然規律的綠色發展理念,把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變為農作物生長原料的系統方法,而不是純粹地減少或者掩埋它們。運用碳捕集技術,發展富碳農業,平衡碳的泛濫,修復大自然與人類生存環境,達到碳的循環和利用,有效打通了將二氧化碳由有害氣體物質變為一種資源和能源的路徑,由此擺脫束縛著社會經濟發展的“碳枷鎖”,創造出全新的“疏堵結合”的碳排放治理方法,解決了本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難題和認識誤區,使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成為現實?!渡鷳B資本論》實現了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調與轉化,提出了發展與保護相協調的實現途徑,即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
經濟生態化,必須轉變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依托科技創新,發展綠色、碳循環的生產方式。而突出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發展相關內聯外生產業。如生產綠色農產品,推動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將其轉化為經濟價值,則是生態經濟化的主要方式。
生態資源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它不僅能產生木材等大量的實物產品,同時還提供釋放氧氣、水土保護等生態效能,這些資源和效能讓工業、農業文明的發展得到了補充,與工業、農業產品一樣,都是有價值的。富碳農業碳循環經濟打造全新生態計價體系,是一種開拓性的數字金融創新體系。
袁東來教授作為富碳農業理論與生態資本論奠基人,多年來系統研究了碳基文明、生態資本論和富碳農業的理論方法,利用富碳農業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
富碳農業在中國及世界工農業發展中,第一次提出了對“碳”的全新認識、解決了人類對“碳”的認知的“盲點”和“斷點”,即利用農業碳匯功能來消納碳實現工業排碳與農業固碳良性循環的全新經濟發展模式,是中國農業的第三次(綠色)革命。
“碳”是生命之本,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繁衍,實際上是碳循環的不同表現形式。農業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不只是為人類提供必需的生存、生活發展資料,而且提供生態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可持續的“發展規律”,農業物質循環的主要內涵是碳循環。
依據植物學理論,提高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才是增加植物生長干物質產量的基本要素和必由之路。傳統農業調動的只是4%的增產因素,而富碳農業開發的是96%的增產潛力;二氧化碳作為“植物碳糧“可使作物光能利用率提高50%~250%。
“富碳農業”包括碳匯林業、碳匯農作物業、碳匯漁業,是全新的生態可持續理念,是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依據自然界植物生長規律,并遵循自然科學、生態環境學、能源經濟學、循環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海洋學、土壤學、植物學、植保學等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哲學和辨證法方法,采用系統工程和現代科技成果相結合的措施,將工業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巨量的、大自然不能自然消納的二氧化碳富集后,作為“碳肥”(植物碳糧)在光和作用下有序地施用于農業生產,促進農作物生長,轉變成生物物質(干物質)完成農業碳的有效中和,從而減少以至杜絕傳統化肥、農藥使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碳源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三大要素之一,碳源不足會嚴重制約植物的光合作用,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品質,碳源不足時,傳統化肥的作用也將難發揮其極致作用。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以碳源為牽引,帶動氮、磷、鉀等元素協調比例利用。)
富碳農業所提出的現代化工農業生產一體化的富碳農業工廠方案,是將我國生產活動產生的100億噸二氧化碳,在盡量減少排放的同時,加入到植物光合作用的循環之中,全部消化掉并轉化成碳水化合物食物和生物燃料,成為新的能源和資源,使其既能減少碳排放,又能增加人類食物生產,恢復土壤微生物群的良性循環,并能可持續發展高效大農業。富碳農業為二氧化碳找到了一條有益的出路。目前,富碳農業已經不只停留于理論,還有了實踐科研成果——富碳農業條義有機蘋果。
通過富碳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利用農作物對二氧化碳不斷消納,是逐漸平息極端氣候變化的發生、降低極端氣候變化的振幅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國乃至世界現代化新興農業的必由之路。
碳基文明、富碳農業、《生態資本論》理論上系統提出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工業經濟低碳化、農業經濟富碳化、數字經濟友好化”的促進經濟內循環全新發展理念和發展實現碳中和模式。富碳農業碳匯循環數字經濟是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下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發展實施新路徑。
最后,袁東來教授指出,數字友好與碳基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數字化和諧共生的社會文明趨勢,其核心內涵是以人為本的人類生產生活和以數據驅動的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并遵循科學實證不斷進化改善,最終實現“碳路者,數先行”(金玉)
日前,“世界數字友好大會暨中國能源周”數字友好與碳基文明全球科學家大會在北京凱賓斯基飯店舉行。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專業委員會主任楊勇,中國富碳農業首席科學家、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碳中和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會長、農業農村部農業信息化標準化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袁東來教授分別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專業委員會主任楊勇做了題為《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哲學思想為統領,推動構建數字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演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是站在歷史和哲學高度對“人類社會何去何從”給出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哲學思想意味著開放、包容、普惠、無歧視,這與互聯網發明者克萊因羅克所言互聯網文化是合乎倫理、開放、可信、自由、共享的理念殊途同歸。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全球價值觀的道義大勢,在數字經濟“換道超車”的全新態勢下,更需要我們團結起來、乘勢而上、順勢而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新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建設順應時勢的話語體系。以“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哲學思想為“根”和“魂”,構建數字友好公理系統,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贏的方向發展,優化全球治理秩序結構,觀照人類共同價值追求。“數字友好公理系統”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新內涵,是一種人與數字化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和數字文明趨勢,其核心內涵是以人為本的人類生產生活和以數據驅動的數字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并遵循科學實證不斷進化和改善,最終實現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社會狀態。“數字友好公理系統”是由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專業委員會全球首倡,并創辦“世界數字友好大會”、倡議發起“世界數字友好日”、深入開展數字友好城市、數字友好園區、數字友好鄉村等相關課題研究。楊勇認為“數字友好公理系統”的提出,除了對于人類社會當今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深度思考,更重要的是基于對數字世界發展經驗、邏輯和預期的梳理、總結與科學實證,擬通過建立最廣泛共識和協議的方式,將全球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優勢的人民團結起來,差異化、有步驟、分階段,在不同地區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更高水平的巴黎氣候大會目標。中國加入RCEP,申請加入CPTPP及DEPA等,目標都是建立更加高水平的開放性經濟。我們要深入把握WTO改革、RCEP、CPTPP、DEPA的高水平、前瞻化發展的實質內核,構建數字友好公理系統,在實踐中加強復合式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健康網絡內容生態建設,創新文化表達、增進廣泛認同、更新國際交往規則,優化全球治理秩序。楊勇在演講中還談到今日之中國對國際經濟的貢獻比重日益加大,中國也成為了多數國家的國際環境本身,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我們期望在核心技術、基礎設施、數字技術同實體經濟相融合、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穩步發展、完善數字經濟證券規則、產權規則、數據治理和促進競爭等方面,進一步形成合力,與世界各界一道,構建尊重規則、開放市場、共商共贏、同舟共濟、積極有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轉型的機遇與挑戰,需要強大的公理系統保障,方可長出參天大樹,“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楊勇代表世界數字友好大會暨中國能源周組委會向全球科學家發出邀請,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更加快速地提高國際社會對數字友好問題的關注度,彌合數字鴻溝,消除數字貧困,防治數字壟斷,建立數字友好全球共識,為共建數字友好人類命運共同體探索新路徑和發現新方法。
中國富碳農業首席科學家、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碳中和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會長、農業農村部農業信息化標準化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袁東來教授在會上發表了題為“碳的循環能否成功是檢驗碳中和的重要標準”的演講。袁東來教授長期從事研究國家生態戰略安全評價體系、碳基文明、“兩山”理論、生態資本論、碳中和、富碳農業、農耕文化、生態文明等領域的系統方法論。他強調,我國早在2020年9月就已向世界宣告了“力爭10年內實現碳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在“碳”熱度持續攀升的背景下,如何通過理論創新、技術創新、搶跑經濟發展新賽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在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中,面對著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沖突,必然需要相應的理念指導實踐。“兩山理論”的誕生,旨在塑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關系,強調順應自然規律的綠色發展理念,把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變為農作物生長原料的系統方法,而不是純粹地減少或者掩埋它們。運用碳捕集技術,發展富碳農業,平衡碳的泛濫,修復大自然與人類生存環境,達到碳的循環和利用,有效打通了將二氧化碳由有害氣體物質變為一種資源和能源的路徑,由此擺脫束縛著社會經濟發展的“碳枷鎖”,創造出全新的“疏堵結合”的碳排放治理方法,解決了本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難題和認識誤區,使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成為現實?!渡鷳B資本論》實現了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調與轉化,提出了發展與保護相協調的實現途徑,即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
經濟生態化,必須轉變原有的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依托科技創新,發展綠色、碳循環的生產方式。而突出綠水青山的生態價值,發展相關內聯外生產業。如生產綠色農產品,推動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等,將其轉化為經濟價值,則是生態經濟化的主要方式。
生態資源本身就是一種生產力,它不僅能產生木材等大量的實物產品,同時還提供釋放氧氣、水土保護等生態效能,這些資源和效能讓工業、農業文明的發展得到了補充,與工業、農業產品一樣,都是有價值的。富碳農業碳循環經濟打造全新生態計價體系,是一種開拓性的數字金融創新體系。
袁東來教授作為富碳農業理論與生態資本論奠基人,多年來系統研究了碳基文明、生態資本論和富碳農業的理論方法,利用富碳農業踐行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
富碳農業在中國及世界工農業發展中,第一次提出了對“碳”的全新認識、解決了人類對“碳”的認知的“盲點”和“斷點”,即利用農業碳匯功能來消納碳實現工業排碳與農業固碳良性循環的全新經濟發展模式,是中國農業的第三次(綠色)革命。
“碳”是生命之本,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繁衍,實際上是碳循環的不同表現形式。農業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不只是為人類提供必需的生存、生活發展資料,而且提供生態環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可持續的“發展規律”,農業物質循環的主要內涵是碳循環。
依據植物學理論,提高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才是增加植物生長干物質產量的基本要素和必由之路。傳統農業調動的只是4%的增產因素,而富碳農業開發的是96%的增產潛力;二氧化碳作為“植物碳糧“可使作物光能利用率提高50%~250%。
“富碳農業”包括碳匯林業、碳匯農作物業、碳匯漁業,是全新的生態可持續理念,是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依據自然界植物生長規律,并遵循自然科學、生態環境學、能源經濟學、循環經濟學、環境經濟學、海洋學、土壤學、植物學、植保學等基本原理,綜合運用哲學和辨證法方法,采用系統工程和現代科技成果相結合的措施,將工業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巨量的、大自然不能自然消納的二氧化碳富集后,作為“碳肥”(植物碳糧)在光和作用下有序地施用于農業生產,促進農作物生長,轉變成生物物質(干物質)完成農業碳的有效中和,從而減少以至杜絕傳統化肥、農藥使用,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碳源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三大要素之一,碳源不足會嚴重制約植物的光合作用,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品質,碳源不足時,傳統化肥的作用也將難發揮其極致作用。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以碳源為牽引,帶動氮、磷、鉀等元素協調比例利用。)
富碳農業所提出的現代化工農業生產一體化的富碳農業工廠方案,是將我國生產活動產生的100億噸二氧化碳,在盡量減少排放的同時,加入到植物光合作用的循環之中,全部消化掉并轉化成碳水化合物食物和生物燃料,成為新的能源和資源,使其既能減少碳排放,又能增加人類食物生產,恢復土壤微生物群的良性循環,并能可持續發展高效大農業。富碳農業為二氧化碳找到了一條有益的出路。目前,富碳農業已經不只停留于理論,還有了實踐科研成果——富碳農業條義有機蘋果。
通過富碳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利用農作物對二氧化碳不斷消納,是逐漸平息極端氣候變化的發生、降低極端氣候變化的振幅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國乃至世界現代化新興農業的必由之路。
碳基文明、富碳農業、《生態資本論》理論上系統提出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工業經濟低碳化、農業經濟富碳化、數字經濟友好化”的促進經濟內循環全新發展理念和發展實現碳中和模式。富碳農業碳匯循環數字經濟是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下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發展實施新路徑。
最后,袁東來教授指出,數字友好與碳基文明是人與自然、人與數字化和諧共生的社會文明趨勢,其核心內涵是以人為本的人類生產生活和以數據驅動的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并遵循科學實證不斷進化改善,最終實現“碳路者,數先行”(金玉)
- 完善政策措施和監管機制 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2022-02-18)
- 一圖讀懂|特種設備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規定(2022-02-18)
- 一圖讀懂|“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2022-02-18)
- 完善線上市場監管體系 引導數字經濟健康發展(2022-02-18)
- 內蒙古傾力守護“冬奧藍”(2022-02-17)